返回顶部

新闻目录

2018-01-05 17:57:14 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利用录播教室实现远程互动教学

利用录播教室实现远程互动教学
随着国家对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的报告出台,国内开始重视起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帮助西部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院校提升教学力量,减少国内因地域差异而带来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让各地区的学生都能够看到国内名师的授课场景,享受到名校的教育。
录播教室
这类的工程一般都是由受援校和支援校组成的,受援校一般都是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院校,而支援校就是教育较为发达的省市院校,当然了,两者也是可以互相对换的,吸取别人的长处。通过在受援校的教室内安装数字化教室,使其能够接受到支援校的教室内上课的视频画面;而在支援校的教室内安装录播系统形成录播教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启动录播系统,对教师上课过程的授课、学生的听课、教师的板书等镜头尽数摄录下来,然后实时的传输到远在异地的教室内,受援校的学生在实时观看的时候还能和支援校的教师进行互动,向教师提问、回答问题、场景互动等等,muc系统的录播系统接口让受援校的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上课时的气氛,而不是仅仅的如同观看教学视频一般。
利用录播教室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可以帮助很多教育落后的院校缓解教师紧缺、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本地院校还能将录播教室录制下来的视频课件传输到学校的校园网上,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点播收看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得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
 
基于全自动录播系统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个学校基本的调研项目,可以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而基于全自动录播系统的课题研究是随着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式,利用先进的全自动录播系统设备,可以很好的采集课例研究的画面,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基于全自动录播系统的课例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研形式,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每次进行课题研讨会前都会先确立一个主题、一个教学项目,然后通过观看全自动录播系统录制的教师授课场景,进行小组内成员点评讨论和问题挖掘,然后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解决,达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技能的提升。
和传统的课题研究相比,基于全自动录播系统的课题研究优势在于可以观看各位教师的教学视频,全自动录播系统会将教室内老师上课的教学场景全程的录制下来,教学过程的镜头、回答问题的特写、师生的声音等等都能很好的展示在观看着的眼前。每次教研项目的主题都非常明确,一次研讨活动都会围绕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这样教师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目标都会非常明确,根据自己在研讨小组中负责的任务,muc系统的录播系统接口有目的性的注意视频中的教学过程,做好相关问题记录,随后在集体探讨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在全自动录播系统下的视频课题研究活动能够让各位教师更好的参与其中,让课题探究更真实更直观,更容易让教师发现其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全自动录播系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泛,除了课堂教学、课题研讨会外,学校的会议、名师访谈、专家讲座等等众多场合也都能用到全自动录播系统,可以说全自动录播系统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影响深远。
 
录播教室–点燃课堂激情
随着国家课改的推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了目前最为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更好更突出的展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同时更好的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录播教室凭借着对教学场景的录制和再播放,成为了众多校园中教学的新宠,成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嵌入式录播系统价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录播教室让教学课堂中充满激情。
录播教室
利用录播教室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了录播教室对课堂的录制功能,录播教室中的摄像机、拾音器等设备会实时的采集教师的授课镜头和声音、学生提问答题时的特写、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画面,以及教师授课电脑上PPT等教学素材画面;录播教室中的系统就会将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录制成视频文件,下课后,系统就会将制成的视频课件传输到学校的校园网上;课后学生就能通过点播的方式收看这些教学视频,muc系统的录播系统接口可以通过反复收看来学习一些较为重要或者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由于在录制时可以通过多通道录制,同时将教师、学生、板书镜头录制下来,学生观看时可以选择三分屏观看同时展示这些录制的画面,让学生有如同在真实的课堂中听课的感受,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接受知识。
录播教室的投入使用让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育,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只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具备创新性的新人才。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 400-860-8282
  • 公众号

wenxiang.cn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1017705号-6     皖网文(2022)1075-021号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584号